试论“扬州八怪”时期绘画与书法的创新性发展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郑板桥 隶书 试论“扬州八怪”时期绘画与书法的创新性发展

试论“扬州八怪”时期绘画与书法的创新性发展

2024-01-26 16:50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板桥论书最重个性,主张不要囿于古人,要破格创新:“板桥道人以中郎之体,运太傅之笔,为右军之书,而实出以己意,并无所谓蔡、钟、王者,岂复有《兰亭》面貌乎!”从板桥先生的作品中,我们可以看出,先生书法风格鲜明,点画成熟,波磔奇古,态势欹斜,提按使转如鱼游于水,在恣情肆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。若以名声而论,金农俗名不如郑板桥,但在专业界,金农被认为是“八怪”之首。单以书法之怪而论,金农之名亦不在郑燮之下。金农所创漆书,把字的点画破圆为方,横粗直细,似用漆帚刷成。康熙、乾隆时代的书法界正是“帖学”一统天下,金农和郑燮等人卓然竖起叛逆的大旗,成为清代书道中兴的领风骚者。

金农书法始创渴笔八分及各家书风开端

金农(1687-1763),字寿门、司农、吉金,号冬心先生等,因其人生历经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所以自封“三朝老民”,浙江钱塘人,布衣终身。他好游历,晚寓扬州,卖书画自给。嗜奇好学,精于鉴别,诗文古奥奇特,书法上自创新体,体兼楷、隶,时称“漆书”。53岁后才工画,造型奇古,尤工画梅。黄惇先生将金农作品分为五类,即行草书、隶书、写经体楷书、楷隶、漆书,并根据其创作年代,考证了五类作品出现的时间顺序,分别是:一、早期。从青年时代至50岁前,金农行草与隶书成熟于这一时期。其写经体楷和楷隶在四十七八岁时已出现。二、中期。从其50岁至70岁。漆书、写经体楷书、隶楷皆成熟于此中期,这三种书体皆为历代书家旷古未有之创作,故此期是金农书法变革的高潮期。三、晚期。金农自言70岁以后始创“渴笔八分”,自认为前无古人。故此期为金农之衰年变法期。康熙六十年(1722),35岁的金农刚到扬州之时,郑簠隶书正风靡扬州,为了鬻书糊口,金农曾和其好友如汪士慎、高翔等一样,俱效郑体。但50岁进京落榜归来后,其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,不再钟情于隶书,代之以从隶书衍变出来的漆书-一种变体八分。

华嵒(1682-1756)书法整体上俊迈潇洒,小字从容自然,大字则轻松奔放。用笔迅疾直入,不受法度拘束,结体匀称稳安,朴实自由,字形稍长,略近陈洪绶,时时出以长竖来打破字距和调整节奏。其总体风格从容洒脱、奇趣横生,漫不经意地挥洒中蕴含出人意料的变化,既与其“但能用我法,孰与古人量”的原则相吻合,也是“扬州八怪”创新精神的彰显。

黄慎(1687-1772),福建宁化人,初名盛,号瘿瓢子,别号东海布衣。擅长人物、山水、花鸟。他的人物画题材十分广泛,不仅画神仙佛道和历史名人,也擅长从民间生活中取材,塑造了纤夫、乞丐、渔民等下层人民形象,这在古代的画家当中是十分难得的。康熙间至扬州卖画,人争客之。黄慎于“扬州八怪”中最为擅长草书,其狂草与诗文、绘画一起被称为三绝。黄慎草书追学“二王”,从章草脱化而出,更得怀素笔意,又不媚古法,点画纷披,散而有序,不强调章法的疏密聚散,笔法方折,顿挫有力,忽断忽连,尽管颇难认识,仿效者不多,但不趋时尚,敢于标新立异。

高凤翰(1683-1749),山东胶州人。在被列入“扬州八怪”的书画家中,高凤翰是唯一的北方人。一生好古不倦,书法绘画外还善篆刻,苍厚古拙追踪秦汉。又嗜砚成癖,辑《砚史》四册。高凤翰书法以隶书和草书著称。29岁获交安丘张贞、张在辛父子,张在辛曾赴南京拜郑簋为师专攻隶书,故高凤翰于隶书亦推崇。虽然习临汉碑,但用笔深受郑簠影响。前期所作隶书敦厚古朴,雅致静穆,字形结构吸收篆法,喜用断笔接搭之法进行转折。晚年右臂病残,改用左手书写,其隶更显老辣拙厚,恣肆自然。高风翰的行草书前后变化更大。早年技法风格尚较稚拙,纵横自运。中年人着意于苏轼,用笔厚拙,字形较方整。后来以左手所作行草书作品,拙朴生涩,比起右手所作,虽失于秀逸,然奇趣百出,的确别开生面,与众不同。

“扬州八怪”这一画家群体从康熙后期崛起到嘉庆四年(1799)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,在扬州地区活跃了近百年时间。流传下来的书画作品为数众多,仅据今人所编《扬州八怪现存画目》记载,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、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。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中国书画史上的杰出群体,不仅把石涛、徐渭、八大等人的艺术手法发挥到一个新的境界,而且创造出新的审美高度,扩充了书画的取法途径,创造了新的书画风格,拓展了绘画的创作题材,其创新精神与艺术成就影响了此后的大部分主要书画家,为书画的传统延续和不断革新做出了表率。

清代早中期扬州书法的创新

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,“扬州八怪”的书法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变化,对于中国书法史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。一是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,率先提出向碑刻学习的先进思想,为碑派书法在清代中后期的崛起奠定了先行先试的基础。二是在打通书体与技法创新方面作出异于常规的努力,隶书与楷行草结合以开创新境,其中尤以金农、郑板桥为最。郑板桥对于书法进行大胆地自我创新,主要表现在两个打破上:一是打破篆、隶、正、行、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,而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,主要是楷书、隶书相互参用;二是打破书画的界限,将画竹画兰之法融入书法之中。傅抱石就说郑燮的字“是把真、草、隶、篆四种书体而以真、隶为主的综合起来的一种新书体,而且是用作画的方法去写。”(《郑板桥试论》)其字随物赋形、随形就势,字体多呈左低右高的扁方形状,章法上纵有行而横无列,且字与字、行与行之间形成一种疏密错落、揖让相谐的“乱石铺街”之状。三是在书画关系方面,打通书画之关系,不但进一步将书法融进画法,而且还将画法通于书法,融进书写,多位书画家因此在书法风格上与众不同,特色鲜明。

“扬州八怪”书画家打通书画关键方面除了将书法用于画法、将画法通于书法之外,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创造与表现,即是将书法不仅仅作为题款,而且刻地融进画面,似石似叶,又非石非叶,既是款题,又作为画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,既锦上添花,又别有意趣。郑板桥是这一方法的高手。先生有一幅《兰竹芳馨图》,右侧的题款即被安排在石头内部,而且题满一块石头,既省略了皴法,又进行了题款,可谓一举两得。郑板桥还有一幅《竹石图》更是将题款铺满整个画面的下方,在竹干老枝间穿行。为了起到融入画面的满意效果,甚至打破古人自右向左的书写常规,而自左至右进行题款,长短不一,大小有别,一切服从于画面需要,远看既像块石,又像密密麻麻的竹叶,让世人叹绝。

从清初石涛、查士标等到“扬州八怪”,是扬州画坛的繁盛时期,其书法的审美观念与创作实践,也是清代早中期书法发展的一个缩影。随着清代乾隆六十年(1795)取消盐业专营制度,扬州商业逐渐凋敝,清代后期扬州在全国的地位不再凸显,碑派的发展与扬州的连接就没那么紧密。但扬州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史上,因为有了“扬州八怪”,就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影响。“扬州八怪”在中国的书画历史上是一颗伟岸的大树,成名于清,影响于世,我们将传承和探询他们的艺术成就,发扬他们的读书修艺思想和精神,让艺术之树长青!

(作者系苏州郑板桥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